东京奥运会刚刚落幕,这次运动盛会也点燃了人们的体育热情。
体育不仅仅是运动健儿在赛场上为国争光,也是居民日常生活的标配,在公园、操场、场馆以及商业中心等场所随时挥洒汗水。从体育大国迈向体育强国的过程中,全民健身成为最具代表性的衡量指标。
在全民健身浪潮和消费不断升级的双重带动下,体育消费成为主流消费,呈现出个性化、多元化趋势,催生“体育+商业”发展新模式,体育消费新蓝海直接助推商业中心纷纷“抢滩”运动经济。
与此同时,突如其来的疫情重构了商业生态,线上消费成为“日常”,线下商品交易需求萎缩,促使商业地产行业从零售化迈向社交化、休闲化和体验化。而传统线下娱乐业态存在模式单一、体验匮乏、设施老旧等问题逐渐被消费者抛弃。

突如其来的疫情重构了商业生态,线上消费成为“日常”,线下商品交易需求急剧萎缩,商业地产行业从零售化迈向社交化、休闲化和体验化,然而,购物中心传统娱乐业态存在单一、老旧和过时的问题,逐渐失去对年轻人的吸引力。
一组数据显示,2015年巅峰时我国KTV数量超过12万家,截至2021年3月现存KTV企业仅剩6.4万家,几近腰斩。
无独有偶,电影院也在失去年轻观众。猫眼数据显示,2017年-2019年,平均观影年龄分别为28.25岁、28.73岁、29.18岁。
那么这届年轻人的休闲时间究竟花在哪儿?
2018年,企鹅智库曾经对00后、05后做过一次问卷统计,在“学习外的自由时间你一般会做些什么?”这个问题下,前六个选项分别为:社交聊天、浏览网页、看视频、玩网游/手游、逛街/逛电商、运动。我们可以看到,Z时代大部分休闲活动都在线上完成。
中国正在经历从“前浪时代”到“后浪时代”的变迁,Z时代崛起,开启了属于自己的新消费时代,这些互联网原住民的生活和消费习惯也将深刻影响商业的走向。线下商业中心要想重新赢得年轻人的青睐,思路也要随之变化。

体育健身和体育消费是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自然而然形成的新增长点,体育消费与人均GDP水平紧密相关。根据国际经验,当人均GDP突破8000美元时,体育消费将出现爆发性增长,各种体育消费业态也随着涌现,迎来发展契机。
早在2016年,中国人均GDP已经达到8100美元,2020年中国人均GDP增长到1.05万美元,在一线以及新一线城市这个数字将更高。
在全民健身浪潮和消费不断升级的双重带动下,体育消费成为主流消费,呈现出个性化、多元化趋势,催生“体育+商业”发展新模式,直接助推商业中心纷纷抢滩运动经济。
一方面,海外运作成熟的运动娱乐项目陆续开始进入中国市场。
2021年4月,日本万代南梦宫旗下游乐场馆VS PARK登陆上海,这也是VS PARK海外首店。据了解,位于啦啦宝都金桥店6楼的门店占地面积约2000㎡,店内安置了26种运动竞技项目,乒乓球、足球、篮球以及短跑等传统体育项目与VR/AR技术结合,趣味性和参与感拉满。
另一方面,国内运动娱乐业态开始起步,诞生了一批能够直接与国外品牌对标的“国潮”新品牌。黑科季旗下品牌“终极挑赞综艺运动馆”已经入驻多个购物中心,成为购物中心最“吸睛”的娱乐业态之一。
随着人民消费水平的提高和消费需求的提升,购物中心正在从大而全的操作模式往主题化、精细化的方向转变,追求体验性和跨界混合,特色体育商业综合体正在兴起。
